特別報導
經濟分析 ─ 歐債危機
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大舉開支以刺激經濟,結果造成收支失衡的財政赤字問題,因為財政開支較收入大。但這些失衡現象屬於短暫性的,當經濟複甦及回復增長時,入不敷支的問題便會隨之獲得解決。
不過,若國家出現結構性的赤字問題,則需要較長時間去解決。結構性的財政赤字問題主要的起源是政府開支過多,如退休保險及福利開支當人口老化時會迅速上升,政府產生入不敷出的情況,這是長期性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便可獲得解決。
希臘危機的起源
歐洲國家福利開支一般較為龐大,早已存在結購性的財政赤字問題,再加上金融海嘯的洗禮,更令區內財政赤字惡化。正如希臘債務問題已一段長時間困擾市場後,歐盟暫時仍未實現其緊急援助希臘承諾,更加劇市場的恐慌情緒。
表面上,希臘是被沉重的短期債務及龐大的財政赤字壓垮;但希臘會落至如此,還是因為加入歐元區後,失去運用利率、匯率雙率政策以因應自身經濟需要的彈性,轉而在不需一體化的財政面放縱。這是歐元區德、法之外的經濟弱勢國家的共同難題,也是希臘危機終將傳染的根源所在。因此,歐盟設立近兆美元的穩定機制,或能防止區內高負債國家遭到攻擊,為財政整頓爭取時間,但若區內成員的強弱經濟結構無法拉近,例如德國創造更多需求、希臘賣出更多商品,危機仍可能一再復發。
借鑒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來解決歐債危機
金融危機的起源在於債務太多,一旦多到幾乎還不了,甚至到了須以債養債的地步,那麼後期發的債不是沒人要,就是得付出高昂的利息,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要徹底解決歐元區的債務危機,除了節省支出,更重要的是積極提升GDP及償債能力。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顯示,使亞洲從容度過那次金融危機的道理及方法不難,就是貨幣貶值、積極出口、累積外匯、增加儲蓄,國家的償債信用才能真正出現結構性翻轉。
對歐洲消費者而言,歐元貶值雖然會讓進口品變貴,卻有助於歐元區對其他地區的出口。不過,歐元貶值對歐元區各國的影響顯然不會一致,對每年貿易順差金額已達到千億美元的德國而言,可能帶來過熱風險;對法國而言,可以吸引更多的觀光客。
中國出口廠商的危機與對策
當歐元貶值帶來歐元區對其他地區的出口擴張的幫助時,中國製造商也享受來自歐元歐零組件、材料降價的好處。但是,若是以經營歐洲市場的出口廠商,就得面臨保市場或保毛利的抉擇難題,但若在歐洲擁有生產基地,則所受衝擊較小。
因此,歐元危機意外凸顯了區域外貿易市場對歐洲出口利益的重要性;相對的,從亞洲的出口競爭而言,則顯示了生產基地分散的重要性。
歐債危機引發的歐元貶值可能會吸引一些亞洲廠商到歐洲設廠,以規避關稅壁壘及匯率風險。可想而知相對勞動成本較低廉的東歐及南歐國家可能是這些廠家的首選。而這些廠家的設備需求就是我們要爭取的商機!
最近1個月歐元對新臺幣匯率走勢圖(最近1個月台幣升值7.83%)
最近3個月歐元對新台幣外匯走勢圖(最近3個月台幣升值10.04%)